段想一
正中午,回家补了一小觉儿,也给相机充了电,打点妥当便杀奔万圣书园。成府路西头这块落着中国最有名的两大学府,万圣能落在这儿,也自然得有点特别的门道。门牌并不扎眼,一层门口放着些打折、断码书。转到二楼便有些不同了,一侧售书,一侧咖啡馆,徜徉书海也好,休闲时光也罢,都是个不错的去处。最让我认同的是在这里流连能让人感觉自已四周都是文化,而不是商品,就像海淀、西单图书城那种感觉。

淘了本研究老子的书,卡帕二战回忆录,一对小夫妻摄影游记,再有就是王小柔的十面包袱了。在咖啡馆这边找了个靠墙的沙发,在坐的各位或彼此轻声私语,或捧书与心灵交谈,我夹杂其中,俨然也成了个文化人。说起文化二字就想笑,我是没上过几天学的,不敢妄谈文化,可印象里的文化多是很斯文,很黔默的。不像现在专家学者这么叫嚣,有事没事都得站到桌子上去喊两嗓子,不管下边什么反映,就算有人指鼻子骂街也成了效应。套用一句冯小刚大腕儿里的台词就是,有多大响用多大响,什么批判、标榜、装疯、卖傻能用的全都用上,文化这东西你得包装,文化人传达心声时,你可以说我不听,但不能说你想听,但听不着。

段想二
半躺半靠的斜在沙发里,对着书里的调侃自顾自的乐呵。不知不觉遛走了两个多小时,上岛的光线真不适合阅读,空调也热的后背直冒白毛汗。丢下书,眼标着天花板,忽然觉得有种氛围让我大脑眩晕,两手发麻。按理说这氛围应该叫做情调的对吧?

有点不得已了,透过勤快人用烟头烫的破绽百出的紫色纱帘,一层玻璃之隔,某某商务会馆的门迎,像极了中专时宿舍楼门厅里老赵头的布置。一位无法辨清姿色的女子大眼瞪小眼的,与我们的生活一起发着呆。

段想三
拿起手机,想给老妈电话,才发觉未到约定俗成的时档。忽然想起吴小姐来,今儿王峰帮我打捞的。早上约着见了次面,也是王峰安排的,说来挺乐的,约的九点见,可我这生物钟直接给我按排了九点起床,这要不掏我,估计还睡呢。这还不算,还有更让人囧的呢,道别时居然连电话都没交换,你说这人家会不会想,太不尊重人了吧?。哎!没经验啊。这应该是我第二次这种方式与女人见面了吧,第一次不记得是那件了,赵静那斯特仗义的给我介绍了一朋友,此依人我是真不敢造次,吃了饭,我扔下赵静她俩就跑了。那叫一个麻利。

转回来说这依人,还很是健谈,应该是因为做销售的源故吧。简短交流,说实话心里有些不太踏实,这姐妹人应该很不错,不过觉得应该是个比较事业型的,我心理还是特想找一个比较顾家的。难不成到时候我的转型做专职家庭主夫?我能坐的住嘛我?心里有些犯嘀咕。